文学如何实现教育功能(怎样理解文学的教育功能)

Mark wiens

发布时间:2023-01-19

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文学如何实现教育功能(怎样理解文学的教育功能)

 我们首先想一个问题: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src=http___hbimg.b0.upaiyun.com_7ed70a93de0b7b82bfb5fbf741a7432f0c149f892449c-M1V4At_fw658&refer=http___hbimg.b0.upaiyun.jpg

 
1.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复述能力、专注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比如一分钟可以阅读1500字,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较完整复述、诵读5遍可以背诵一首古诗、每年通过诵读可以熟读成诵一口气背诵1万字国学经典内容……
 
2.语文学习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比如,通过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家名人传记、民族英雄传记、观看类如《大国工匠》《我爱发明》《航拍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们的四十年》《感动中国》等节目培养民族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培养形成家国情怀,这是学习其他学科不容易习得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的培养可以科学合理地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全过程。
 
通过优秀文章、人物故事的熏习,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人物故事、人物传记中受到熏陶感染,灵魂得到洗涤、精神受到震撼,感受到发自肺腑的感动,汲取到激发努力斗志的力量。
 
3.汲取古圣先贤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通过国学经典学习承载着民族文化自信建立。
 
4.通过定量定时阅读与诵读,阅读兴趣和习惯养成、诵读经典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进一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5.语文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和智慧,还有做人的道理、道德品格培养、开阔眼界 、激发使命感等,而这些也是助力一个人一生行稳致远的底层素养能力。
 
 
 
如何培养和达到上述这些目标能力呢?
 
一、通过中高考考核系统变革
 
二、教育教学变革
 
三、学期成绩考核方式变革
 
 
 
一、通过中高考考核系统变革实现国民语文素养能力整体提升
 
提升国语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语言素养,关键在于改变语文学习考核方式,当下的语文考核方式不利于国民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最主要的是丧失了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考核系统变革,中高考的语文的成绩由既定目标素养能力达到积累的分数+平日既定作业完成、活动任务完成积累的分数+语文中高考考试分数(主要是笔试)三部分组成。
 
既定目标素养能力获得分数,比如,中考前一口气背诵3万字国学经典内容,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孝经》《易经》等,获得15分中考积累分数,一口气背诵2万字以下国学经典内容,获得10分中考分数积累;
 
……
 
平日既定作业完成、活动任务完成积累分数:
 
比如,每天复述一篇文章,中考获得10分积累,高考获得10分积累
 
每天写一篇300字左右随笔,中考获得10分积累,高考获得10分积累
 
每周读一本书,中考获得10分积累,高考获得10分积累
 
……
 
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目标能力是老师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开学时候每个学生知道本学期既定素养能力目标,比如,本学期背诵5000字国学经典内容可以获得10分本学期成绩积累,学校和老师鼓励和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素养能力是学校和老师平日的一项重要工作。
 
个人对于语文学习的浅薄认识,当下,语文学习浪费了很多时间,语言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大声诵读、背诵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形成本能的输出,如果缺少了上述四项,而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刷题、琢磨精微的偏题怪题,就相当于更多时间用在了输出,输入的时间相对被挤压,并且不利于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培养,不利于学习兴趣培养,更多孩子容易厌学,缺乏对语文学习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乐趣,语文学习从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来说考试时候不适合出偏题怪题,这样孩子们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没有培养出来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中高考如果只是通过一张张试卷来测评,尤其是对于语文学习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语言素养、阅读习惯、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提升,尤其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阅读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升逻辑思考能力有特别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减少抄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否则,基础教育阶段所欠的阅读债,需要在大学阶段来还,最主要是错过了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效率有效提升的年龄段。
 
中高考语文的考核方式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化之美、国学之美,发挥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作用,试问,通过一张考卷能发挥这样的效果吗?
 
语言的学习需要习得,需要在关键年龄段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比如,在13岁前阅读量达到5000万至1亿字,需要每天诵读一定量得国学经典内容,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孝经》《易经》《庄子》《阳明心学》等,需要诵读中华优秀家训,比如《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训》《了凡四训》《诫伯禽》《示宪儿》《训子弟语》《诫子书》《十无益》《醒世歌》《百字铭》等,每天诵读一定量,比如,每天诵读30分钟,不只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还会从这些蕴含智慧的文字中汲取到智慧、启发和力量,会扩展格局、激发责任感、使命感,会增强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国学之美,会自然而然地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预防民族文化基因发生突变。
 
如果没有定量阅读与诵读的过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要能背出来、答出来就可以,学习语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二、通过教育教学变革
 
学校、老师如何教语文、如何引导学生学语文?
 
老师怎样教语文?(课堂45分钟)
 
语文学习最不应该主要是老师输出,学生被动地接受,45分钟的课堂老师讲课输出的时间应该不超出25分钟,另外20分钟具体来说干什么呢?用来诵读、阅读后复述等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活动:
 
5分钟用于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跟同桌、前后桌互相复述
 
5分钟用于听后复述一篇文章
 
5分钟用于学生诵读一篇短文5遍后背诵
 
5分钟用于诵读国学经典中经典(经典选编)
 
老师在这20分钟时间内肯定、鼓励学生的时间超过5分钟至8分钟,超过10个人,单独指点并鼓励,不影响其他人继续进行活动,比如,听完某个学生的复述,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的,并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努力。
 
这样每个学生每天都会有一些成就感、获得感,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
 
 
 
听后复述能力与听写能力训练与养成
 
1.听一段话后复述能力训练
 
每节课5分钟,老师读一段话或说一段话,学生练习复述,老师可以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点说一段话学生们同桌或前后桌相互复述一遍。
 
2.听写能力训练
 
听一段话写下来,成为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的内容,听写内容分值占到每个学期考试分数的10%,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开始,逐渐扩展到每个学科,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训练了听的能力、信息分辨解析能力、专注力,提升了听课与学习的效率,对往后余生工作、生活发展大有裨益。
 
这样,就是对素质能力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同学即使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但是他的专注力、接受信息、分辨信息、解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
 
 
 
每天练习一页书法
 
关于书法学习对于人的成长发展的积极影响,人们有一些共识:
 
1.学习书法可以让人心静下来,培养恬静性格
 
2.促进我们的观察、思考
 
3.学习书法让我们的意志力得到磨炼
 
4.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可以提高审美素质,同时对于培养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开阔视野都是有好处的
 
5.书法能至善至美,练习书法的人总能从中汲取力量,发现字体章法的美妙,以及其折射出来的美与善,学习书法,也是追求美与善的过程。
 
 
 
调查研究课题贯穿于学习各阶段,每周通过调查研究、读书、向别人请教完成一个课题,比如:
 
人在迷茫时怎么办?
 
想要成为强者需要怎么做?
 
如何减少烦恼?
 
你有没有被自己感动过?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
 
什么事值得我一生用心努力去做?
 
怎样才算人生圆融?
 
十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每周完成一个小课题,完成课题的过程,是培养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提升可以终身受益,从全社会来说有益于促进千行百业发展。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对于阅读,怎么重视都不为过,阅读达到一定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有利于促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提升,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形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阅读的习惯需要培养,需要从小培养
 
阅读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习生涯,学校每天设置1节自由阅读课,除了自由阅读课,另外鼓励孩子每天自由阅读30-60分钟,每天阅读50页—70页内容,平均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再加上每周阅读一本杂志、周刊等课外读物,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平均每年课外书阅读量1000万字以上,上学期间形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会伴随终生,少年时期爱阅读,大概率终生爱阅读,少年时期不爱阅读,往后余生很难爱阅读,并且阅读的效率是需要培养的,少年时期经常阅读,阅读的效率才能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才能提升,没有阅读量打底,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
 
学校每天设置1节自由阅读课这个可以做到,阅读课不会影响到孩子的综合、长远学习能力,而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会提升,正如一句古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不在学校设置阅读课,很难保证大部分孩子在家里能完成阅读量,另一个因素,孩子们在一起阅读可以相互影响,在这种氛围下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
 
学校每天安排1节课孩子们可以沉浸式阅读,每个孩子13岁前阅读量达到5000万字以上,阅读达到一定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培养形成,为促进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老师也有阅读量,每天读书40页,时间紧张可以早中晚3次读完,每天早中晚抽时间各阅读10-15分钟就可以达成目标。
 
 
 
阅读能力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只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大量阅读,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效率才会提升,到孩子13岁时候,实现每分钟可阅读1500至2000字的阅目标,定量阅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量阅读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阅读能力与习惯影响大学论文水平
 
大学论文水平的种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埋下了,一个人的阅读效率、理解能力、阅读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视野等,这些都与论文质量息息相关,如果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一定的阅读量积累、没有阅读习惯养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没有阅读效率形成,没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形成,学生们大学论文的质量能好到哪里!
 
 
 
阅读优秀人物传记成为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孩子每月阅读一本优秀民族人物传记比如《王阳明传》《徐霞客传》《苏轼传》《曾国藩传》《邓稼先传》《钱学森传》……
 
公众号“少年商学院”文章观点:“一本优秀的人物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增长他们的见识,更能点燃他们的人生梦想,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榜样,不断激发他们的志气,给他们以直面人生困难的勇气,增加他们的人生智慧。”所以,在每个少年的成长途中,读优秀的人物传记是必修课。一部好的人物传记,对少年的心智启蒙、品格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发现并重视语言的力量和价值
 
语言承载价值观、信念、语言文字可以产生力量、能量甚至社会生产力。
 
汇聚全民智慧编撰50个主题1000句国民积极价值观读本,编辑成为可以终生阅读终身有益的枕边书,可以提升认知、启发思维、让人顿悟,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可以一口气说出100句,获得5分成绩积累,语言可以影响思维与行为,进一步影响性格与命运。
 
 
 
国学经典学习是语文学习绕不过的一步
 
大量的阅读对于语文学习、语言学习已经很好,但是不够,有一句话说“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如果不能深入地学习国学经典,不能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就会丧失,文化基因会发生突变。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通过国学经典学习可以发挥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作用,对于启发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积极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内容也可以增长智慧、启发思维、形成积极人格,可以受益终身,世代学习世代受益,同时,国学经典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可以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美感的体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素养的习得。
 
每天早上诵读国学经典内容30分钟左右,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每个孩子13岁前可以一口气背诵3万字国学经典内容,30%的孩子可以一口气背诵5万字国学经典内容;每个孩子15岁前一口气背诵5万字国学经典内容,30%的孩子可以一口气背诵7万字国学经典内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这几本是必备内容,每个孩子在15岁前可以一口气背诵出来。如果在孩子记忆力特别好的年龄段没有让孩子背诵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就错过了能奠定孩子一生更好发展的宝贵机会,忽视了定量定时背诵国学经典内容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刷题上就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